2023年新冠疫情后,如何安全高效地恢复日常健身

0
212

元旦到春节这段时间,几乎所有业余精力都花到了折腾服务器这块来了。本来想的是春节后开始恢复健身,从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计划开始,逐步把恢复健身这件事情提上日程,结果没想到折腾机子这事儿占了太多时间。

直到2月初,收到健身App发来的提醒短信,通知我停了半年的健身卡要在3天后重新计时了。心想要是再不动起来,白花花的银子真的就要稀里糊涂的流走了。就这样,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拖延了好久的日常健身锻炼不得不恢复起来了。

为什么要制定恢复健身的计划

这次重启健身,第一个在我脑子里浮现的念头是必须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恢复计划,千万不能像以前那样,头脑一发热仅凭热血高涨就直接回健身房开抡。

为什么要制定一份恢复健身的计划?因为我的无知差点让健身给我带来永久性的伤害。

回顾一下2022年的日常训练,总共中断了三次:第一次是2月底至4月底;第二次是5月底至9月中旬;第三次是9月底至23年2月。

因为已经养成了一周至少四练的习惯,这三次中断期间,我都挣扎着要恢复训练,但草率行事的效果实际上非常不好。蹲、拉、推各方面的重量指标都下滑得厉害,肌肉稍微练一下就要恢复好几天,再加上断断续续的这个过程本身在心理上也是一种煎熬。

直到去年9月中旬,终于下定决心要快点结束这种状态。重回健身房的第一周,我的训练基本上都围绕高强度的有氧开始。久违的酣畅淋漓感是回来了,但多巴胺刺激的欢愉之后,是鲁莽的代价。

9月下旬,也就是我重回健身房的第二周,正好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提醒我预约的胃肠镜体检档期排好了,我可以先抽血拿药,进行麻醉评估。当我兴冲冲跑到医院走这套流程的时候,医生看了我的指标后当场就严厉地把我劝退了。

因为我的肝脏指标不在正常区间,有好几种酶都超标了,另外,我的肌酸激酶指数更是飙升到了6000多。医生怀疑我心脏可能有问题,说我不但麻醉评估不合格做不了胃肠镜,而且还应该立即去做进一步的检查。

虽然我笃定自己的身体没毛病,但还是被吓得赶紧约了个复查。医生说,怀疑很可能是心肌炎,但是考虑到我在抽血的前一周一直在剧烈锻炼,也有可能是健身用力过猛,导致身体里的各种酶代谢不正常。

一番折腾下来,医生排除了心肌炎的可能,但是他却一本正经地告诫我,健身不要用力过猛,必须先缓缓,像日常爬楼、提重物这些耗费体力的活动都先免一免,好好休息一个月再说。不然,真的发展成心肌炎,一辈子都不能体育锻炼了。

好家伙!一听到永久性的不能锻炼,我之前的迷之自信瞬间崩塌了。这件事让我记住了一个教训:健身不能用力过猛,尤其中断后的恢复训练,必须循序渐进,最好针对个人情况做个计划来执行。

如何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中断半年后,我是怎么恢复健身的?

第一步,分清因伤停训,还是因事停训

查阅资料发现,目前针对如何恢复健身训练的科学共识是:通过制定一个周期性的计划,循序渐进地恢复日常训练的状态。

如何循序渐进,这里面很有讲究。现实中,我们每个人中断健身的情况不同,一种情况是因为受伤,主动停止训练,另一种,是因为事情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导致的被动停训。

目前,很多攻略都测重于因伤停训后的恢复方法及介绍,关注点更多的要着眼于安全恢复。很显然,这些内容并不适合我的情况,现阶段我也不想沿着这个方向去探究。

相信疫情肆虐这3年,有很多朋友跟我一样都是被迫中断,而不是因伤停训。所以,像我们这样的情况,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侧重于“长期休息”后的恢复训练计划。

第二步,克服长期停训的焦虑和恐慌感

长期坚持健身或者说日常有效健身的人,肌肉一般都处于一个相对发达的水平。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习、工作或生活忙到无法训练的时候,所以,中断训练是在所难免的。

在生理上看,停训最大的影响是导致肌肉和肌腱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减弱,而且随着停止训练的时间越长(3个月以上),肌肉消退、萎缩的程度越明显。对长期健身的人而言,这种身体上的变化也很容易在心理上带来焦虑,甚至恐慌感。

克服这种心理,我们需要弄清楚中断训练时,到底会掉多少肌肉?

澳大利亚Edith Cowan University的Anthony J Blazevich教授在2017年发表的一个研究表明:一个具有健身习惯的人,停训一段时间后,肌肉萎缩的速度实际上比大部分人想象中的要慢、要少得多。即使休息时间很长,即使 3 个月没有训练,丢失的肌肉也会比想象的要少。

在这个研究里,研究者将受试者(男女志愿者都有)分为离心训练组和向心训练组,让他们每周做多组6次的腿屈伸,持续10周。同时,实验设置了对照组来对比力量和扭转力的差别,而对照组的指标在10周后并没有没有变化,而训练组的力量均有所提升。

之后,训练组进入了3个月不训练的休息阶段——在休息阶段结束后,他们的力量下降了到了第5周时的水平。虽然这种“休息”让很多人都产生了痛苦的感受,但3个月的停训,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力量水平,最起码还有保持了训练 5周的水平。而且当他们重启训练的时候,下降的力量水平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恢复。

在这个研究中,还有一个结论值得关注:中断训练造成的肌肉围度减小并不是特别明显。训练组在3个月的休息后,肌肉尺寸也只是下降到了5周时的水平。

所以,虽然被迫停训很糟糕,但对一个具有长期健身习惯的人而言,停训3个月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并不需要对停训产生过度的焦虑甚至恐慌。

另外,如果非要探究肌肉力量水平下降的百分比是多少。Staron R S在1991年做的一个研究结论可以作为参考:受试者在30周的停训休息后只掉了13% 的力量。

所以,最终结论:肌肉力量水平在停训后会损失一些,但合理的训练能使你很快恢复,甚至变得更强。

第三步,记住恢复训练的常识和原则

目前,健身研究领域对恢复训练达成了一些共识,我把它当作本次恢复健身的一些常识和原则。

  • 常识
    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强度。关于什么样的才是合适的?如何量化这个主观感受?答案可以参考RPE分级(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主观用力程度)。

0-RPE常识.png

  • 原则1: 从小重量开始
    具体多少才算小,每个人的适应范围有很大差别。基本原则是,在不知道明确数值的情况下,最好保守一点,尽量低估自己能承受的训练量,从很小的重量和容量逐渐开始恢复训练,循序渐进才是最保险的方式。

  • 原则2: 从中等重复数开始
    推荐从中等重复次数(5-8 次)的区间开始。

  • 原则3: 做慢速动作,避免快速地做全程动作
    具体而言,不要把每个动作的幅度做大最大,每个动作可以频率慢一点,干手肌肉的张弛程度,感受肌肉对力量的反馈。

  • 原则4:注意睡眠
    这里有一组研究数据已经明确地表明:「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较低的受伤率之间存在着一定正向联系。睡眠是恢复训练、预防可能存在的受伤风险的有效行为中,最容易做到的。

总结一下:

  • 在恢复训练的早期,尽量悠着点,从轻重量低频率小幅动作开始,不要拿之前使用的大重量器械直接开始训练,起码等过完 1-2 个训练周期才行。

  • 尝试进行自我调节训练。我选择的是保持 RPE 5-7 的强度。

  • 尽量睡足觉!我个人的量化指标是:8个小时。

2023年新冠疫情后,我的日常健身恢复计划

第一周,开始最基础的恢复运动为主。
1.png

第二周,继续基础训练。可以记住当时不想去健身房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2.png

第三、准备正式训练前的过渡期。一定要继续坚持去健身房。
3.png

第四周,过渡期。注意自己的作息规律,保持休息时间。
4.png

第五周至第八周,正式训练开始。
期间,我们会逐渐增加容量和强度。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恢复较快——在做得较少的同时飞快进步。从第五周,我们还要开始试探一下身体的极限,并使用它作为之后安排重量的参考。
5-8周.png

第九周,为后一阶段的准备,加进了更多的辅助项,你应该觉得这一周很轻松。
9周.png

第十到十三周,是恢复正常训练的阶段,一周练 6 次,增加了真正的大重量来最大化神经适应,以最好地恢复力量。
10-13.png

10-13周.png

以上就是2023年新冠疫情后,我的日常健身恢复计划。

相信过了恢复期,我的进步速度又会变慢下来,健身这件事,还是维持较低的期望比较好,保持耐心、冷静、专注,持续下去就够了。

前一篇博文世界,您好!有些话我想说给你听
后一篇博文创业公司如何经营?宁愿小而精,不要大又傻
「2Cweekly」是一个记录博主生活的Blog,也是一个面向时尚爱好者的Magazine。博主在这里记录每周工作、学习中的碎片化想法,并不定期加以整理,同时也会分享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

留言评论

有何想法,欢迎留言
请输入您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