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如何经营?宁愿小而精,不要大又傻

0
246

为什么读这本书

第一次知道「小巨人」这个概念,是上班路上从广播里听到的。大概记得那段时间跟北交所和新三板掀起的中小型科技上市热潮有关。跟大多数的新词汇流传来开的套路一样,「小巨人」迅速流传开来也是概念炒作的结果。

作为受众,记住一个新鲜词语很容易,但它本身的内涵、语义指向估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懒得花功夫去探究了。

最近,从油管看了Tim Ferriss推荐的一个书单,里面专门提了《Small Giants》这本书,心想到之前天天都听到的「小巨人」原来出自人家老外的手笔。于是赶紧码住,专门抽时间看看原书到底讲了些什么观点。

选什么版本

Google了一下这本书,原书题目是《Small Giants: Companies That Choose to Be Great Instead of Big》。

查到首发版本是2005年12月29日,有年头了,顺手又看了一下amazon,上面还有一个2016年10月发的十周年版有声书。内容未删节,原汁原味,很好!

再查了一下大陆的出版信息,发现中信出版社发过两个中译版:一个是娄丽娜版, 另一个是王珺版。这两个版本都直译了「小巨人」,但各自加了新的副标题,看起来主要还是指向公司经营管理领域,带着几分成功学的味道,满满的畅销书营销套路。

综合比较,排除了大陆版,这时又恰好搜出来了epub白瞟资源。最后,果断选择了十周年有声书版。

《小巨人》读书笔记:关于全书十章内容的回顾

1. Free to Choose

关于啤酒厂的案例引出了一个问题:一家运营良好的公司迟早要确定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

对任何一个公司而言,面临这种重大决定时刻,没有人会事先给你提个醒,帮你做准备,反倒是你的咨询师、会计师、银行分析师们会不断鼓励你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即不断做大做强。但是,案例中的公司选择了另外的一个方向发展:拒绝扩张,选择广泛纳言,养精蓄锐,妥善规划公司的发展程度和速度。

这里还蕴含着另外一条经验,若想拥有选择权,你需要为之奋斗。所有成功的公司都面临发展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各个方面—顾客、雇员、投资人、供应商、竞争对手—不胜枚举,如果你任由这些力量替你决策,你将会丧失规划自我道路的机会。

2. Who’s in Charge Here?

14家公司案例中,有10家公司的股东都全职在公司任职,只有4家公司有不在内部任职的股东。这些公司最大的特点是:不管所有权架构如何设计,所有公司都严守控制权,确保公司股权掌握在志同道合的人手中。

这种股权设计,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要在引入优秀人才的过程中更为明显。另外,公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来自员工和客户的挑战。为了将公司控制在期望之中的规模水平,就必须拒绝看起来很好的投资人或商业伙伴,而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3. The Mona Lisa Principle

公司与其所在地区紧密联系,而这种影响是双向的。公司在塑造各自所在社区的同时,社区也塑造了它们,这种亲密度在本书列举的公司中非常典型。这同样阐述了另外一个道理:对于众多诸如此类的公司来说,公司和社区的关系与公司和顾客、雇员的关系交相辉映。亲密度在公司、顾客、雇员关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4. Ties That Bind

本章重点讲了公司如何建立与顾客的亲密关系。一句话总结就是:善待客户和供应商,和生意伙伴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比如亲笔回信、接打电话时用心交流等,让别人感到愉快。

5. A Culture of Intimacy

公司的灵魂建立在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就会让公司拥有什么样的灵魂。

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让员工感受到价值、尊重、支持和权利;看到未来存在一系列的机会帮助自己学习成长。

「小巨人」公司的员工和公司之间有一种亲密连接的关系:老板和员工彼此关心,荣辱与共,支持彼此直到最后一刻,所有员工都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很显然,营造这种亲密度的能力与公司的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公司的员工人数与公司的情感凝聚力成反比。这里面的临界值,取决于公司的特性、管理人员的想象力和技能以及领导者的个人偏好。

6. Galt’s Gulch

「小巨人」公司的领导者对身边的环境、事物都自发地保持着一定的新鲜感、感应度和自然的情感。这些敏感的特征发挥的作用越大,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会表现的越好,公司就越有可能获得灵魂之力。

7. How Small Giants Fail

「小巨人」公司同样面临经营不善,合伙人离职甚至破产的问题。

8. Pass It On

要做好传承,首先要求公司所有人做出巨大牺牲,他们不能简单地把所有权出售给出价最高的人。要找到合适的买家非常困难,越是在灵魂缔造方面成功的企业,越难找到合适买家。另外,把领导权交给合适的人也是一个难题。

9. The Art of Business

一家拥有灵魂的「小巨人」公司是拒绝激情泯灭的,它之所以能保持激情不退,主要还是领导人懂得The Art of Business。他们理解仅仅靠规模和利润产出无法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

10. Ten Years On

这一章是十周年版新增的内容。从第7、8两章的案例进展开始,回顾了一下这些「小巨人」的最新状况,结局各有不同,很有看点。此处不多剧透了。

读《小巨人》给我的启示:Choose to Be Great

《小巨人》这本书里面,一共写了14个美国本土的「小巨人」公司案例。这些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被动地选择无休止的扩大规模,而是主动地选择了「做最好的自己(Choose to Be Great Instead of Big)」。

注意,我这里没有写选择「做小做精」。因为从逻辑上看,在这14个公司发展过程中,老板们先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决策,是这些决策的结果逐渐让公司呈现出了「小规模」的状态。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老板们做决策的原因,也就是探究公司是如何成为小巨人的。

实际上,这本书英文原版探讨的内容原意表达的就是小公司的商业决策及其影响。这14个案例中,我认为他们并不是为了保持小规模而选择做小,他们做出选择的原因是那样做更「合适」当时公司发展的状况。

所以,「小」只是结果,不是动机和原因。

这里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一个发展中的小公司而言,什么样的决策才是「合适的」?答案取决于老板们的商业价值观。他们创业开公司追求的商业目标是什么?他们在某个具体的取与舍动作背后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从这本书的描述看,这14个老板们追求的商业目标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比如,给员工创造更舒适的工作环境,为顾客提供有口皆碑的服务,为所在社区做出更多的贡献,成长为所在行业中受人尊敬的领导者,等等。

通过这些共同点,应该可以看出这本书的作者想输出的价值观了。Burlingham想让我们明白:有的公司虽然规模上很小,但它们却有着伟大的灵魂,有了被称为「巨人」的基础和内涵;大,虽然是公司发展顺理成章的目标之一,但并不是衡量公司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更不是经营者仅有的决策依据。

Choose to Be Great。大概「Be Great」才是「巨人」该有的样子吧。

前一篇博文2023年新冠疫情后,如何安全高效地恢复日常健身
后一篇博文米兰时装周FW 2023 系列秀场review-2Cweekly#001
「2Cweekly」是一个记录博主生活的Blog,也是一个面向时尚爱好者的Magazine。博主在这里记录每周工作、学习中的碎片化想法,并不定期加以整理,同时也会分享一些个人的兴趣、爱好。

留言评论

有何想法,欢迎留言
请输入您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