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周刊》记录博主每周看到的有意思的时尚新闻和话题,精选后会发布到:
https://blog.2cweekly.com
如您觉得有趣的话,可关注此博客,添加RSS订阅会更科学快速到达喔
本周封面
本周,洪晃在WWD 的专栏聊了戛纳电影节红毯仪式这门生意在中国人手里是如何运作的。另外,她还重点说了范冰冰的近况:此次亮相意味着她正式解禁了。
电影节的焦点应该是电影,遗憾的是那些「蹭红毯」的人却占据了头条。
时尚回顾Fashion This Week
对Dior 墨西哥城大秀及其传播的思考
Dior 最近这段时间连续举办了四场大秀(巴黎的成衣和高级定制秀、孟买的2023 秋季秀和墨西哥城的2024 早春秀)。相信很多业内人士都有一个疑问:一口气给品牌搞四场大秀,劳民伤财,有必要吗?这么营销是不是有点过火了?
正好,借着Dior 墨西哥城2024 早春秀的热乎劲儿,这礼拜博主看到了一篇写得比较有趣的评论。
「如果 Dior 的成功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如何完美地传达品牌信息。从实体店到时装秀,从持续不断的文化对话到引人注目的视觉传达,这家法国奢侈品牌体现了作为历史悠久的奢侈品牌,以文化关联的方式与现代消费者对话的意义。」
这篇文章从Dior 创意总监 Maria Grazia Chiuri上任以来说起,提到Dior 把大量的资源倾斜到与女性艺术家的「关联性沟通」中来。无论是选择设计主题、合作的艺术家还是手工艺品牌,到处都体现了Dior 对女性艺术家的关注。当然,这些举动也得到了与之建立联系和互动的忠实顾客的反馈。
从墨西哥城这场大秀的成功,文章作者直言不讳地提出:Dior 的品牌传播过程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设法确保将其关于自身品牌及其价值观的表述融入其产品、品牌形象、零售形象和传播的每个细节中。
「它的成功来自于拥有强大、清晰和一致的品牌信息(博主理解,是Dior 自身的品牌文化和产品调性),以及通过持续的跨文化对话,吸引精准客户。此外,通过创建一个最相关的接触点,增强受众与品牌的关联,通过其产品、视觉营销、线下活动和内容传播,达到引人注目的目的,以独到的视觉识别性,赋予品牌在传播中的竞争新优势。」在原文作者看来,Dior 在传播方面的成功,离不开品牌本身信息优势。
的确,博主觉得Dior 的这波品牌传播操作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点。毕竟在一个大多数领先奢侈品牌都由男性创意总监和男性 CEO 领导的世界里,创意总监Chiuri 和CEO Delphine Arnault 的组合能成为品牌传播的核心领导者,短期来看这种依托品牌信息优势和文化资源跨界的方式无疑是成功的。
从爱马仕被罚学到的教训
这礼拜看到一条爱马仕被罚款的新闻。事情是这样的:爱马仕(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分公司因服装质量不合格,在本周一(5月29日)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0万5100元。处罚理由是爱马仕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
按理说,这不过是一个稀松平常的市场监管通报信息,但博主好奇的是为什么?于是,博主顺藤摸瓜去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上看了一下公示,发现了一些细节。
「经查,爱马仕(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分公司被检测男式针织衫为2022年6月24日,爱马仕(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在浦东机场进关,共进口6件,进关后送至爱马仕(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分公司,进货均价5220.51元每件,销售价格16950元每件,已售出5件,备样留存一件,库存0件。每件进口关税均价为261.03元每件,每件利润为11670.86元每件。货值金额共计101700元,违法所得58354.3元。」
除了今年这条处罚,爱马仕去年2月也曾因女式长裤质量问题,被当局以同样的理由罚款40万元并没收违法所得6万余元。
看完爱马仕被罚的文书,博主再次感叹国内市场的生态那确实复杂啊。趁热打铁,博主默默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九条的内容:「销售者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以后涉及针织、羊绒啊之类的产品,但凡织唛、产品申报之类,涉及文字说明的内容最好还是谨慎,真的要写「纯XX」、「100%XX含量」之类字样的话,最好还是先想清楚,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520」被定义为奢侈品牌在华营销的里程碑
最近,DLG(Digital Luxury Group)和 Re-Hub 联手发布了题为《解码中国奢侈品营销里程碑》的白皮书。该白皮书聚焦所谓的「中国互联网情人节520」,着重考察了今年520期间奢侈品和高端品牌在天猫及主要社交媒体上的品牌营销和业绩表现。
白皮书观察到的现象是:中国情侣倾向于在520期间互赠礼物,所以,珠宝类品牌(项链产品)的收益最大,其次是皮具和配饰。宝格丽、Gentle Monster 和 Fred 等品牌对520的营销的格外重视,所以他们的业绩表现也相对突出。
白皮书得出的结论是:520将成为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进行公关和营销的重要里程碑,这有助于改善以往全球性营销策略和资源在中国市场无法很好落地的局面。
时装租赁这门生意还能做吗?
这礼拜在Glamour UK上看了一篇文章,聊的是关于个人租赁衣服的话题。
鉴于时装租赁业务近年来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态势,这篇文章以F&Q 的方式给读者作了一些解答。硬核知识这里不展开了,博主感兴趣的是,时装租赁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生意?它还有没有吸引力?
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之前博主有个朋友在国内做过这个业务,当时生意做得也算风生水起,乘着可持续时尚的东风,她还拿到了一笔不菲的风投。不过,拿到融资后,貌似项目就停滞不前了,中间也不知道为啥,数据就是不好看。后来的后来嘛,就是没有后来了。
虽然Glamour 这篇文章给的是个人角度的建议,但还是有一些启发的。从人的获益角度来说,把闲置在衣橱里的时装拿出来租赁,显然的好处是:earn extra cash,make new friends!如果个人能获益的话,把个人租赁聚拢起来的网络平台逻辑上其实是可行的。
不过仔细想来,时装租赁这种项目终究会涉及到隐私和用户习惯的问题。在咱们国内,抛开文化差异和客户素质先不说,规模化和精细化管理之间的矛盾似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时装租赁的客户又以女性为主,从消费心理的角度去探究这门生意的逻辑,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
文章提到了By Rotation 这个平台,博主大致看了一下这个APP,发现还是有点意思的。至少客活看起来还是不错的。后面抽些时间,深入了解一下再给大家分享。
本周大佬:Steve Nash
儿童节前夕,男士品牌 Legends 宣布与前NBA球星Steve Nash 合作即将推出其首个儿童系列。没想到Nash 退役这么久后还能出现在时尚刊物的版面上。
Nash 在这则新闻中还说了他的育儿经: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因为父母们的言行举止代表了他们的价值观,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被拿来学习和模仿,父母们越是感觉艰难的时候,他们看得越仔细。
时尚话题:病毒式时尚营销的价值是什么?
时尚业就是一个高度依赖视觉的产业,那些专门为博取眼球效应的噱头式、病毒式营销虽然简单粗暴,但在社交媒体泛滥的今天却越发显得有效。BOF 本周就抛出了一个话题:病毒式时尚营销的价值是什么?
首先,对小品牌而言,病毒式营销仍然是推动知名度上升的一大利器。BOF 指出,网上关于这类品牌营销的案例可谓层出不穷,尤其是当今这个社交媒体算法当道的时代,更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其次,对大品牌而已,应该关注病毒式营销的风险。Balenciaga 和 Schiaparelli 的案例就说明了病毒式营销这把双刃剑危险的一面。
那么,病毒式时尚营销真正的风险是什么呢?答案是:品牌会因此变得平庸,好感度下降!
博主粗浅的理解病毒式时尚营销的风险,大概就是过度消耗受众的注意力,导致受众、尤其是忠实顾客对品牌的敏感度被稀释了吧。品牌好感度本身是很复杂的东西,建立和摧毁都很玄学,不好控制。
每周提示
好了,以上就是本周的时尚回顾日志,旨在记录博主的工作碎片、心得及体会。如果小伙伴们喜欢《2Cweekly》的内容,欢迎大家移步到我的独立博客查看更多文章:
https://blog.2cweekly.com
部分文章原文需要会员权限,为尊重原作版权,博主不会全文搬运。如需深入阅读,可搜索原题:
- 《ChinaFile: Cannes’ Chinese Carpet Business》
- 《Opinion: Dior Has Shown Us The Future of Brand Messaging. Others Should Take Note.》
- 《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京朝市监处罚〔2023〕509号》
- 《Report: Decoding Luxury Marketing Milestones in China: 520》
- 《Fashion rental FAQs: This is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f you’re thinking of renting out your wardrobe…》
- 《What’s the Value of Viral Fashion?》